綠色專題 - 動物篇

動物的分類

現時全球約有150萬種仍然存活的動物物種,其中昆蟲是最大的類群,約有100萬種。

生物分類法將生物分成7個層級,分別為界、門、綱、目、科、屬、種,界為最高的層級,包含的生物數量最多,而種為最低的層級,生物特徵較相似。生物首先會被分成五個界別,包括動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及原核生物界

在動物界中,相同或相近特徵的動物可被歸為同一種類,如相近習性、形態、身體內部構造、胚胎發育的特點和生活棲息地。因此,不同的動物可首先分類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再細分成不同類別。

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是指動物界下的脊索動物門,背側有脊椎骨,身體左右對稱,全身分為頭、軀幹、尾3個部分。

魚類動物欠缺四肢及肢末端的指,皮膚表層含有細毛。魚類動物用鰓呼吸及用鰭活動,方便在水中生活。

兩棲類動物能夠在水中和陸地生活,並隨著外界環境而改變體溫。他們年幼時由卵孵化成蝌蚪,並用鰓呼吸長大後生出肺部和四肢,稱為「變態過程」,使他們能在陸地生活。常見的兩棲動物有蟾蜍、蚓螈、大鯢等。

爬行類動物的身體表面帶有乾旱而角質化的鱗片,身體的水分不會容易因蒸發而流失。他們擁有的呼吸及血液循環系統,能夠大大減低了牠們對水的倚賴,可以更活躍地在陸上生活。常見的爬行動物有鱷魚、烏龜、蛇等。

雀鳥是恆溫和卵生動物,擁有兩足,身體表面帶有羽毛,具有堅硬的喙,而前肢已進化成翅膀。香港常見的鳥類有樹麻雀、喜鵲、白鷺。企鵝雖然是鳥類動物,但為了適應極地氣候,他們翅膀改為用作游泳覓食。

哺乳類動物通過乳腺分泌乳汁,餵哺幼體。哺乳類動物大多是胎生,只有極少數哺乳動物為卵生,例如鴨嘴獸和針鼴。牠們是恆溫動物,具有毛囊和汗腺,能夠適應各種不同溫度和地形,適應力強。

無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是指動物界下、脊索動物門以外的動物,背側沒有脊柱,較常見的有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及刺胞動物門。

軟體動物的身體柔軟,身體內沒有骨骼,牠們通常依靠一條肉腳移動。軟體動物的身體分為四個部分,包括頭、足、內臟團和外套膜。軟體動物的身體由外套膜包裹,大部分軟體動物的外套膜能夠透過分泌鈣質來製造保護殼。除了章魚類,大多數軟體動物都擁有硬殼。常見的軟體動物有蝸牛、八爪魚和烏賊。

節肢動物是指肢體有分節的動物,身體左右對稱,由不同環節組成,並有外骨骼保護身體。節肢動物的感官發達,他們的附肢幫助身體活動。常見的節肢動物有昆蟲類、蛛形類 (蜘蛛)、甲殼類和多足類。

刺胞動物大部分為肉食性,大多在水中生活,常見例子包括海葵、珊瑚、水母和水螅。刺胞動物的外觀看起來像植物,身體由兩層細胞組成,分別是表皮和腸表皮,兩者中間有一層凝膠狀的中膠層支撐。

動物的棲息地

棲息地大致上劃分為空域、陸域和水域三部分,其中陸域和水域擁有不同棲息地,在不同緯度和高度出現。

沙漠、雨林、樹林、凍原、極地、草原、城市、公園、高山/高原、山洞

海洋、海岸、湖泊、池塘、河流、紅樹林

動物的重要性:食物鏈與食物網

食物鏈根據生物的食性關係,如生產者、消費者或分解者等角色,將生物與生物串連起來,而食物網將同一生態系統中多條的食物鏈串連起來。動物作為生物的一員,在食物鏈與食物網中擔當消費者和分解者的角色。

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越多,食物網就越複雜,生態系統便有較高的彈性與恢復力,較為穩定。換言之,當環境出現變動,或某種生物絕種時,擁有複雜食物網的生態系統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保護動物

對待野生動物時,不要:

對待寵物時:

重要事項

環護教育基金會已盡可能確保本網頁提供的資料正確無誤,惟本會不會對任何錯誤、遺漏或失實陳述,特別是(經由超連結提供)由其他機構或網站編製的資料負任何責任。 本網頁提供的資料,並無任何明示或隱含的保證。環護教育基金會在任何情況下均不會對任何因使用本網頁所提供的資料而引致的損害負上任何法律責任 。